首頁 > 知識專欄
三毛說:「心沒有棲息地,到哪裡都是流浪」。 同樣的,「心沒有安住處,即使處於山林或阿蘭若也是紅塵。」如此行者,應該就會知道修行的對象是什麼?
空性不是讓我們否定一切,而是讓我們在一切的現象當中不執著其作用,不被我們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所困住進而生起煩惱和受苦的逼迫。
當你陷在一段關係遲遲無法離開,你真正放不下的不是這個人,而是在這段關係裡的需要和被需要,以及你在他身上寄托的意義。你被這段關係的角色所綁架,它可能是因道德、群體良知或自我價值所建構的角色!而這一切都是
入世的堪忍關鍵在於「意義的建構」, 出世的堪忍關鍵在於「意義的放下」。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一般是45歲之後)就要學會忍受孤獨、享受獨處。
當你把心收攝回來,世界就會慢下來,世界緩下來,風景就出來了, 八萬四千妙法,亦由此而生。
所有的「渡」都是在自渡,當你想渡眾生的時候,正因為你的心不清淨,故有眾生相可渡,若心不染著,則無佛或眾生能渡及可渡。因此,不管你今生是扮演助人或被助的角色,一切都是在為「渡自己」所準備的。
痛苦不是敵人,而是擺渡人,是你到達彼岸的工具。當你想逃避苦境,就如同你要擺脫自己的影子一樣是不可能的,
人生最大的智慧往往不是堅持
因緣和合帶來生命的豐富,因緣別離帶來生命的自由。只要不著相,生命便可自在的任運在一切法上,並饒富意義。
1.人生很短,不要把時間浪費在證明自己不夠好上面。 2.生命碰到困境的時候,要多花一點時間陪伴自己的心境而不是處境。 3. 培養「創造意義」的能力是生命能否安頓的重要關鍵。
神性不是透過禱告或追求而來,祂是一種存在的品質。祂既在外也在內,但瞥見的源頭一定是在內觀照的。臣服是過程,寂滅是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