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清淨心、菩提願」篇



分享人:惠美

◉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 不讀楞嚴經,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經,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 《楞嚴經》揭示生命本源與眾生輪迴根源、而《法華經》則是佛陀的善巧慈悲行,為實施權,救度無量無邊眾生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蓮華:為蓮故花、花開蓮現、花落蓮成;蓮子表眾生本俱佛性,蓮花則表大乘菩薩藉由權巧方便令眾生悟入佛知見。

◉ 經文重點與心得

《序品第一》
*放光現瑞「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徧,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十法界會歸到佛的一心,佛的一心俱足十法界。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佛的智慧光明無相(法性空寂),才能無不相(隨緣妙有)。

*佛宣說無量義經後,入於無量義處三昧再說法華經:表會三歸一,佛涅槃前暢佛本懷,和盤托出,宣說純圓獨妙法華經,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方便品第二》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表達諸佛智慧非吾人邏輯可思惟到達,信為能入。

*佛三止舍利弗:提醒著我,需恭敬謙卑誠懇請法,無有疲厭。
*「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種種因緣,種種譬喻…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佛以方便隨宜說法,以各種方便引導眾生遠離諸著。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本末究竟等」、「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即諸法實相十如是,後世天台宗以一心三觀解釋佛之知見,即智者大師依此義理發揮的一念三千、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作為其修證的方法。

*五千弟子退席:表增上慢,提醒自己需要謙卑,切不可得少為足

*「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提醒自己若有機緣,應以大乘法而善巧說之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法華經一字一句皆是成佛的資糧。

《譬喻品第三》
*「舍利弗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演暢清淨法,我心大歡喜,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轉無上法輪,教化諸菩薩」:舍利弗過去也曾發願佛道,佛為欲令憶念本願故說法華經。我們今能得此法華經,過去應該也是有發救渡眾生的願力。

*火宅喻「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佛以三車善巧權乘,引諸子令得出三界火宅,實則給予大白牛車,表一佛乘。

*「憍慢懈怠,計我見者,莫說此經,凡夫淺識,深著五欲,聞不能解,亦勿為說,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提醒應善於觀察說法,勿令眾生墮於惡道。

《信解品第四》
*四位弟子「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直下承擔佛道,成就佛土,廣度眾生。

*窮子喻:印象深刻淨界法師提到先回家再除糞,背後就有兩大財庫,自性清淨心與本自俱足兩大財庫支持,這也開展出修行成佛的捷徑——從凡夫到成佛中間,架一橋樑——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時時勤拂拭如夢如幻的塵埃、並開顯自性功德-觀照佛陀十如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

《藥草喻品第五》
*「密雲彌布徧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佛的法平等給予眾生,但因根器與生命經驗不同而吸收有所不同。但皆令歡喜快得善利,都能各取所需。

《授記品第六》
四大聲聞弟子授記:淨界法師曾說過「無論你願不願意,你終究會成佛」。成佛是我們每個人必走的道路,直下承擔。

《化城喻品第七》
*「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諸聲聞眾久遠劫來與大通智勝佛的因緣不可思議,我們過去一定也受過佛的教化,只是遺忘了,今日只是再複習法華經。但也必須深深懺悔因為過去不夠努力,今日仍在娑婆世界流轉。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如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佛慈悲與智慧,在險道中施設休息站令眾生先得安穩,再觀察籌量,告知寶處在近此城非實,如來方便之力,應勤精進,當共至寶所►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尊者外現聲聞相,內秘菩薩行,以我凡夫薄智無可知其背後本地風光,並提醒我身邊的人都是為我示現,都是來讓我看見成佛之道。

*繫珠喻「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提醒我不可得少為足,並也明白寶珠不求自得。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全面授記,人人皆可成佛

《法師品第十》
*「聞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一偈一句都是成佛的資糧。

*「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法華經等同佛陀全身舍利,經卷所在之處應起塔供養。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做佛…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你我能得學習法華經,是否也為宿世願力而來?思考至此,學習與法音宣流將更為有力量。

#參考大正老師釋義:法師分為五種:(ㄧ)受持法師,就是受之於心,持之於身,永不忘經義。(二)對著經文讀的法師。(三)能背誦經文的法師。(四)書寫經文的法師。(五)為他人講解經文的法師

*「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第一次讀到這段「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滿感動,後來慢慢學習也加深自己希望能弘通法華經的願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此段經文也勉勵自己在為他人演說法華經時應有的態度。經文中也提及演說法華經時,佛遣化四眾或變化人為之做護衛,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若人在空閒,我遣天龍王…為做聽法眾。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恆護念說法者。

《見寶塔品第十一》
*多寶佛曾發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做證明」:因為法華經難信難解,需有他佛來作證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釋迦牟尼佛分身盡還集一處,表所有方便會歸一佛乘意涵。

*此品呈現諸多佛不可思議的神通力,從佛的角度無時空限制,也因此能神變各種神通力,無可限量。這讓我學習到當我們的心開放多少,生命就為你開顯多少。學習到法華經就是不可限量了。

*三變國土另表法,淨界法師釋文區分為娑婆世界與聖人清淨國土的三變

 ►娑婆世界的國土三變:初變業力,二變執著,三變妄想

 ►聖人清淨國土三變:破見思惑、破塵沙惑、破無明惑

*淨界法師釋文,多寶佛塔代表兩重意思,它同時是因,同時也是一佛乘的果。即是證明三周說法一佛乘的因地,開塔以後就正式啓後,開啓<從地湧出品>的開跡顯本。所以多寶佛等於一方面見證三周說法,一方面請佛陀開顯後面的開跡顯本。

*此品提到法華經難值難遇!「若接須彌,擲置他方,無數佛土,亦未為難,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若立有頂,為眾演說,無量餘經,亦未為難,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假使劫燒,擔負乾草,入中不燒,亦未為難,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演說,是則為難,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令諸聽者,得六神通,雖能如是,亦未為難,於我滅後,聽受此經,問其義趣,是則為難…我於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而於其中,此經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佛在過去求於無上菩提之法何等精進,此刻我們已得無上法寶,這何等珍貴。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此段提醒我,所有來到身邊的人事物都是為我做準備的,皆是我的善知識~

*龍女疾身成佛,出佛身血的提婆達多皆能蒙佛受記成佛,表人人自性佛性本具,與佛無二差別。

《勸持品第十三》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授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由此也看出釋迦牟尼佛願意到此方娑婆世界度化眾生,這是何等慈悲? 自己蒙受佛教導無上菩提法,應效仿追隨佛以報佛恩。

*「我不愛惜生命,但惜無上道,我等於來世,護持佛所囑…我是世尊使,處眾無所畏,我當善說法,願佛安穩住」:第一次讀法華經雖尚不懂義理,但讀到這段非常觸動。慢慢讀懂《法華經》《楞嚴經》後,才明白這是必然會發生的感動。

《安樂行品第十四》
*「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身安樂】
 ►菩薩行處:「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菩薩親近處:「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

 ►菩薩第二親近處(觀第一義諦,不偏空不著有):「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

【口安樂】
►「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若有比丘能演說斯妙法華經,心無嫉恚諸惱障礙,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加刀杖等,亦無擯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如我上說,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意安樂】
►「若欲說是經,當捨嫉恚慢,諂誑邪偽心,常修質直行,不輕懱於人 ,亦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薩,愍眾故行道,應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於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於憍慢心,說法無障礙,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眾所敬。」

【誓願力】
「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每年底的發願深植心中的願力不可思議,以願導行!在每件事都能看見焦點願力。

*髻珠喻「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於汝等而敷演之」:此品提及轉輪聖王髻中寶珠不妄與人,寶珠指法華經。今有幸得聞當守護,並期許自利利他。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釋迦牟尼佛久遠劫成佛以來,已教化無數無邊弟子,佛的功德難思難議,這是時間與空間的不可思議!如同經中譬喻「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只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

*「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人類自我意識下的思惟模式,侷限了未知的可能性,在我們認知之外的領域是超越虛空、不同維度等等,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存在」本身也只是一個概念語言!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如來壽量品為宣說法身壽量無限,難信難解,故佛慈悲連三說「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知言…」:此段經文讓我明白,至誠懇切請法求法,是作為弟子應有的敬重與對法渴仰的精神態度。

*良醫喻,「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常說法教化,無數億眾生,令入於佛道,爾來無量劫,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眾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咸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以常見我故,而生憍恣心」:此品良醫喻意旨佛暫取滅度,令眾生能有難遭難遇之想,空缺產生需求,以種下未來得度因緣,這是佛用心良苦,善巧方便。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爾時大會文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淨界法師提到:「菩薩聽聞佛壽無量,內心皆大歡喜,因為能夠加強自己的信解觀照,加強自己的理觀而增道損生」,當自己聽到這段時,也非常歡喜於法身無有壽量!

*「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法華經一字一句皆是成佛資糧,無可限量,非因緣法上有限量的修持可比擬。

*「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何以能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 讀了《楞嚴經》《法華經》後明白,世與界是我們將之區隔的對立,除器觀空則打開全視角,不無可能見佛常在耆闍崛山說法。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此處亦同前處,法華經一字一句皆是成佛資糧,功德無量無邊。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淨界法師釋文提到:從名字位的聽聞隨喜,如何再進步到觀行位、相似位、六根清淨位(相似位才是果地功德)? 就必須修五個法門—受持、讀、誦、書寫、解說。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呼應維摩詰經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常不輕菩薩與持地菩薩是初讀佛典認識的兩位印象深刻的菩薩,祂們讓我明白眾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更讓我明白回到「一」法性的狀態,眾生並無不同。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淨界法師釋文:佛以不思議口輪,宣說「萬行一心,一心萬行」,以顯「一佛乘」因果之跡本二門已竟,今再以不思議身輪,現大威德力之神通妙用,以付囑流通跡本二門之教。令未信者生信,未解者領解,未行者起行,故約「如來神力」品。

*淨界法師釋文:佛陀顯神通,是佛陀的三昧功德,能產生斷疑生信,有智慧的力量,是無言說法。

*心得:中道實相甚深微妙、難信難解,信為能入,有信心也才能發願成就。

《囑累品第二十二》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世尊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法華經,「我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諸菩薩摩訶薩眾,如是三反,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直下承擔弘護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恆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旛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藥王菩薩示現苦行(行門代表—表難行苦行,行力與忍力),諸佛讚歎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淨界法師釋文提到,因為藥王菩薩燃身供佛時,內心是入於中道的智慧,是用實相的法來供養佛。我們一般凡夫若用火燃燒身體,是無益苦行,徒遭業苦。燒身供佛同時也表破更深層的法執—身見。

*「此法華經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於諸經中,最為其上…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能破一切不善之闇…於眾經中,最為其尊,是諸經中王…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詠歎法華經為諸經之王,勿令斷絕!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妙音菩薩久已植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妙音菩薩得各類三昧」:淨界法師釋文提到,佛陀用光明邀請妙音菩薩來到娑婆世界,證明法華經的功德。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他方世界與娑婆世界,淨土與穢土依正莊嚴差異甚大!此中呈現難思難議他方淨土世界依正莊嚴。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妙音菩薩不僅在法華會上現出各種依正莊嚴,安住不動道場,也同時間在娑婆世界現身千百億化身普門示現,演說法華經,饒益無量眾生,呈現法身菩薩不思議功德。

*法華經中妙音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分別代表了信、願、行三資糧,這三者是成就佛道的基礎。信門除在本品佛陀召請妙音菩薩為法華經功德做證明以發信心之外,在此也提供蕅益大師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做為參考,有興趣同修可網路搜尋資訊。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觀世音菩薩果後行因,普門示現,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而為說法。此品為代表成就佛道三資糧「信願行」中,願門之果地妙用呈現。

*補充一心稱念理觀意涵:觀世音菩薩的一心與我的一心無二差別,則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功德就能進到我的心中,因為那是我本俱的;而我的痛苦也能進到觀世音菩薩心中幫我救拔,因自他不二。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普賢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毗沙門天王護世者、持國天王、十羅剎女與鬼子母並其子及眷屬,皆持咒擁護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的法師,在惡世中,不受天魔外道、惡鬼邪神的侵毀。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此品心得:家人因緣通常最深,如何先自我完善,並善巧度化家人是一門深奧功課。

*「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勇子善女子,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讓我明白善知識的因緣可貴,廣結善緣的重要。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體性週遍名為普,隨緣成德謂之賢,代表清淨心與菩提願。

*「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普賢菩薩發願在佛滅度後護持法華經的流通,並守護讀誦書寫解說法華經者。自己過去在讀誦法華經時,會先持誦普賢菩薩心咒,其中冥應的力量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些章句在突然間好像就懂了。

*「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度一切眾生之心,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淨界法師釋文中也以六即佛示意:1.諸佛護念:信解(名字位);2.植眾德本:觀行位、相似位 3.入正定聚:見道位 4.發救度一切眾生之心:此為普賢行願,可能是名字位、觀行位,乃至於見道位的普賢行願。

*普賢行願為代表成就佛道三資糧「信願行」中,行門之代表。淨界法師釋文提到:華嚴經云:「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十方諸佛所有理念要付諸實踐,一定要普賢菩薩時空無盡的願力來落實。

*期許自己以普賢菩薩為模範,行普賢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1、禮敬諸佛。2、稱讚如來。3、廣修供養。4、懺悔業障。5、隨喜功德。6、請轉法輪。7、請佛住世。8、常隨佛學。9、恆順眾生。10、普皆迴向。

總結:學習《楞嚴經》《法華經》是從理解、信解,到臣服佛所說就是我的一部份、佛的一心就是我的一心的過程。自此學習直下承擔—安住清淨心,觀照佛十如是,發起菩提願,依此行走人間行普賢行,時空無盡,行願無盡。

感恩佛陀教法、諸菩薩龍天護法護佑、所有善知識教導、同修彼此砥礪學習

最後謹以初心誓願,報佛深恩~

    如世尊敕,當具奉行,
    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