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2023-03-16

| 生命是無中生「有」,而死亡又將生命帶往虛「無」

慶雲官網 - 學員心得分享 
 
課程名稱:生死療癒與臨終關懷
授課老師:陳大正老師
上課學員:黃大哥
分享日期:2022.12.26
 
生命是無中生「有」,而死亡又將生命帶往虛「無」
生死之間,孕育出自己的靈性與覺知
能珍惜當下的「有」,而了悟於「無」
 
一、我如何準備生前告別式
參加大正老師的「生死療癒」課程,在知識的教導及同學們的幫忙下,辦理生前告別。萬事起頭難,剛開始總是想著如何著手?如何準備而煩惱?還好有前期同學的分享及伙伴們的協助,才能在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內,完成這個儀式。
 
在準備儀式過程中,照流程跑其實不難,難在如何梳理內心?說服自己接收或臣服,死亡有一天會到來,具有挑戰性。而且還真有一批人,每次上課開會都在為您的死亡準備,不時有靈魂拷問說「黃大哥!您要用什麼方式告別? 尊重你的決定」、「黃大哥!要用菊花?告別式要選哪一種布料顏色布置? 想知道你的想法」…,迫使您不得不思考甚麼是告別?感覺時不時要被送走,經歷起來既真實又虛幻。
 
二、辦理生前告別式的收穫
為了準備生前告別,我翻閱了大量的家族資料與照片,體察從出生到現在的各種變化,心情猶如三溫暖,神遊其中。心靈真實體會,瞬間有回顧一生的錯覺,也更貼近真實的「我」。赫然發現,我來到這個世界真是充滿奇蹟,如果沒有愛,或有一個環節散失,「我」將不復存在,而這也正是此活動收穫最多的地方之一。
 
如果沒有經過這個儀式與準備,我無緣察覺:自己有那麼多的責任與關係放不下,生活重心總是在為別人,常常忽略自己,覺得自己不重要。透過此,才知道內人最依重的是夫妻情感,也再一次重現了經典的求婚歷程.......。而女兒為何捨棄醫學資源豐富的台北?回台中實習,真正目的是為了:陪家人。兄弟姊妹情義一場,各有功課,相互成就。總歸一句話:關係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很多沒說出口的話,也藉由此機會表達。謝謝生前告別式的提醒,我還有時間,可以做一點生命的功課。以下是我的見解與分享。
 
三、生死告別送給我的生命體悟
人在出生的那刻,便預知了將來的離開。無因緣不成世界,有成住,即有壞空相配,是生命,也是道。一般人貴生賤死,甚至害怕死亡,殊不知死亡是生命的原始設計,由各種痛苦促動潛能與覺性,在「覺」與「知」的作用下「放下」一切,無憾而終。我們參加身心靈的課程,不外乎藉由方法(他力),在增強我們「覺」與「知」的作用。當有一天我們的身體不堪負荷,將告別所「有」的關係時,能順流離開人世,放下所有的「有」而歸於「無」。
 
人過了40歲為了身心穩定,會對靈性、宗教產生莫名的需求,是為了將來的歸處做準備。人一生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做自己,黃梁一夢,方覺已白了少年頭。通常人在近黃昏時,經歷老化與疾病壓迫身心時,將預知「死亡」的接近,才會驚覺「生命」的方向不可逆。然而「生」與「死」是天平的兩端,一樣重要。秦始皇、成吉思汗、亞歷山大帝……等,東西方千古名人,即便征服天下,仍不離開死亡的追索。
 
有「知」有「覺」才是是生命的本然,因為生有涯,而靈性的成長與學習是無窮盡。環顧一生若生活大部分為環境所限,無法啟動知與覺的作用去增長靈性,帶著執著而死去,此時「死」便是輕如鴻毛。如能與環境拚搏、向自己奮鬥,砥礪心性,長出智慧,帶著覺知生活,甚至迎接死亡,即便死亡前一刻,才升起對人生的澈悟,此時「死」便能重如泰山。死得其時,死得其所,此時死亡便是一種解脫。
 
五、送給所有的人
生活在人世間,若未有任何著作或影像紀錄,個人的訊息在50 年後不復存在,不會有人記起或討論您,就好像我沒有來過人世間一樣,所以我們最在意的還是自己。在有情世界,「告別」將是「我」對所有糾葛關係的say「goodby」。告別時又令人思索著:我今生從何而來,又如何歸去?告別更像是放下某一些想法與念頭,就像每一刻念頭的生與滅,令人更珍惜活在當下的意義。
 
我們都是在一次、一次的告別練習中,慢慢長大。年少時告別家裏去了學校,青年時畢業告別同學各奔前程,壯年時告別父母成家立業,也在告別舊的關係中成長.....。此時此刻我們學習在人世間卸角,並盡力完成人間的功課,生前告別式是要對自己的形體與關係告別,「放下一切、不想一切」,讓靈性將重獲新生,與其說是徹底放下,不如說無因緣也一定不會有「見」了。
 
送別就像一首詩,在濃情蜜意中放下一切,在千絲萬縷的關係中轉識成智願,願望在此生的因緣中彼此成就,不負如來、不負卿。
 
感謝同學的相伴,成就更美好的自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