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師生問答篇」

法語薪傳(第七十八篇)

作者:陳大正老師

日期:2024.03.20

「師生問答篇」

問:在《楞嚴經》裡面提到要依止不生滅心為本修因,對學生來說有點抽象。生滅比較能夠理解,那所謂的「不生滅的自性(真如)」,到底應該如何去理解或依止?

答:這個問題確實是很多人在修行過程中,不太容易清楚的解門。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字本身就是二元對立的產物,要用文字來描述實相本體,就如同在夢裡要抓到真實的蝴蝶一樣,是不可能的事。但我們還是可以嘗試用語言文字指出一條道路,透過這條道路,進而觀照、體證那無法言說的實相,這便是三般若的次第(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如你所說的問題,該如何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依止不生滅心),簡單的來說,就是「念念照常理」。真如佛性(自性)雖然無形無相,但每一剎那的「相狀」卻也是從它受熏而來。就如同鏡子可照映的「功能」,你不能說這個功能是什麼相狀,但鏡子裡所呈現的各種影像,卻都是從這個功能而來的。

雖然我們無法直接說出鏡子的功能到底是什麼?但我們從鏡子裡每一剎的影像中,都可以了知它來自於鏡子的本體(無形無相的功能),這就是「念念照常理」,我們從生命當中的每一剎那,都要能夠觀照到所有一切現象的本體都是佛性(自性)。因不同的因緣而受熏出各種暫時的相狀。

那我們該如何依止?就是在每一念當中「不著相」,也「不滅相」。「不著相」是因為一切的相狀不真實,只是循業發現,不能被它拉著跑。「不滅相」是因為我們仍要借相狀就路返家(如上面所說從鏡子裡的影像才能發現有個鏡體)。我們凡夫,雖然學習《楞嚴經》了解了道理,但卻幾乎不太可能做到念念不著相、不滅相,這也是我們正在努力的目標,它需要心的安定及觀照的智慧,而這正是禪修的目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