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法語》薪傳
我在上課的時候經常說「生命的底蘊是苦」,這句話是「現象」上的真實,但大家不要把焦點放在「苦」上,而是要去思考為何如此?簡單的來說就是八個字:「因惑造業,因業受苦」。
有一個人走完一生後,見到上帝,便哀傷的對著上帝說:回頭看我這一生是如此的孤獨,我總是向你禱告,而你從來不回應我。我一生的道路,只有我一個人淒涼的腳印!
入世的情懷是當你走在路上的時候,願意傾聽微風在你臉龐的低語。一邊聆聽一邊感受著它們歷經了凡囂的馬路和靜謐的小道才來到你的耳邊休憩。
靈性需要的不是頭腦的知識,而是洞見。洞見無法從書本、課堂、他人的建議中獲得,而是需要從生活實踐中被澈見。
文字和語言只是作為二元對立世界觀念澄清和定義而有的工具。在我們還無法張開眼睛的時候,它是避免我們碰撞很好的指引工具。但當我們張開了眼睛,它就很有可能會變成一種干擾。所以,沉默和寧靜是「見道」必要的品質
意義的建構都是為了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一個安頓的歸屬。但如果將意義放在會變化的生命、自然界上,那麼追尋再多的意義都不會有一個永恆的安頓,這也是虛無主義的根源。
不要渴望你沒有的東西,而是照顧你已經擁有的一切。把習以為常的所有,重新拿出來品味,如吃飯、呼吸、放空⋯在觸手可及的地方體會幸福。而不是在追逐遙不可及或失去的對象上耗竭心力,這就是生活中的「安寧」。
水在天上叫雲,水在風中叫霧。 水在葉上叫露,水在空中叫雨。 但不管水在哪裡,它的濕性從來沒有變化。
當你與內心反感的人、事、物和解的時候,這個世界就跟你和解了。和解的關鍵就是「捨」~捨棄對於感受的執著和習氣。五蘊(色、受、想、行、識)皆是如此。能做到這樣,你就是聞自聲、救自苦的觀自在菩薩了。這就是本
正是因為生命的不確定性,你才有選擇的自由。如果人生一切是確定的,那麼生命就變得僵化,自由也就被桎梏了。而願意面對無常帶來的不安就稱之為「勇氣」。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 今生作者是。」
真正的「無所求」是因為明白一切「無所得」,因此放下虛幻的求與得。一旦放下因緣的求與得而回歸自性,那就真的是滿載而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