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法語》薪傳
老師,持"滅定業真言"有拘束時間地點嗎?藥師咒也是嗎?如走路、洗澡⋯等。另,持咒是否一定要出聲才有效果?因為我想任何時候有空就持咒。
老子說「上善若水」,這裡的善不是世俗的好,而是生命本質最美的部分。水有兩個品質,本質是濕性,現象是流動,這兩個品質不因它在哪裡而有不同?在山是瀑,在海是淵、在地是泉、在天是雲~它不與任何外境抗爭,但也
「定」即在一念心安住, 「慧」即在一念心無住。 「定慧等持」即是在安住中無住,
最近少林寺住持,因為各種的違法被抓,這讓我身邊本來不信佛教的朋友更加的對佛教產生排斥和負相的看法。連我自己有時候也會思考,為什麼學習佛法的人,而且已經坐在這麼高的位置上,還會做出這種違反戒律的行為,我
三毛說:「心沒有棲息地,到哪裡都是流浪」。 同樣的,「心沒有安住處,即使處於山林或阿蘭若也是紅塵。」如此行者,應該就會知道修行的對象是什麼?
空性不是讓我們否定一切,而是讓我們在一切的現象當中不執著其作用,不被我們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所困住進而生起煩惱和受苦的逼迫。
當你陷在一段關係遲遲無法離開,你真正放不下的不是這個人,而是在這段關係裡的需要和被需要,以及你在他身上寄托的意義。你被這段關係的角色所綁架,它可能是因道德、群體良知或自我價值所建構的角色!而這一切都是
入世的堪忍關鍵在於「意義的建構」, 出世的堪忍關鍵在於「意義的放下」。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一般是45歲之後)就要學會忍受孤獨、享受獨處。
當你把心收攝回來,世界就會慢下來,世界緩下來,風景就出來了, 八萬四千妙法,亦由此而生。
所有的「渡」都是在自渡,當你想渡眾生的時候,正因為你的心不清淨,故有眾生相可渡,若心不染著,則無佛或眾生能渡及可渡。因此,不管你今生是扮演助人或被助的角色,一切都是在為「渡自己」所準備的。
痛苦不是敵人,而是擺渡人,是你到達彼岸的工具。當你想逃避苦境,就如同你要擺脫自己的影子一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