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Article
《法華經》 -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篇
.jpg)
分享人:玲妙
願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提願)
皈依佛門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我在佛前所立下的菩提心願。除了自利,我也發願要利益他人!
以自利來說,透過佛陀的教法,精進研讀經典,培植、成就理觀智慧並搭配事修。理、事相輔相成,圓融無礙。終極目標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者,覺也」!
從利他、化他的角度,用慈悲與智慧(悲智雙運)去幫助他人,讓他人也能得聞佛法,離苦得樂,成就無上正等菩提。
自覺,也覺他!
在《法華經》 - 「法師品」裡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法空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每次讀到佛陀慈心叮囑末法時代的我們,要謹記弘經三軌:「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法空座」,我的內心總會生起很深很深的感動。因此,在每一次的歷緣對境時,我會憶起佛陀的這一番教誨,提醒自己「慈悲則生一切善;忍辱柔和就斷一切惡;觀一切法空,安住清淨心,自淨其意」。雖然經文原意是針對弘揚《法華》時的五種法師(五種修行的法門-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但我覺得也適用在日常生活的境緣、應對進退中。
境緣
因為學習背景和工作的關係,我很重視「尊重智慧財產權」這件事。除了自己在教學、寫論文還有日常生活上會嚴守學術倫理的規範以外,我也希望學生和他人能夠具備這基本的素養。當我看到他人的原創內容被轉貼,但是沒有附加出處,或是我自己的創意、想法被他人使用,但是沒有經過我的同意或是適當引用時,我會起瞋心(生氣、覺得反感)。
四祖道信禪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外境本身沒有好壞或是對錯,但是因為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去取六塵的相狀(色聲香味觸法),然後第六意識攀緣、產生名言分別,使得原本清淨的心開始被染濁。假如我們的心不強加名相在外境時,妄情就不會生起。妄情不起,我們的真心就能了了分明,遍滿虛空,自在無礙也妙用無窮!
以我起瞋心的例子來說,是我的眼根(眼睛)去取著色塵(被轉貼的內容,但是沒有註明原作者姓名),接著我的第六意識去攀緣、名言分別對錯喜惡(這個人的做法不尊重智慧財產權,我不喜歡、不欣賞)。此時,我原本清淨的心因向外攀緣而動搖~「仁者心動」,染污了原本的清淨。如此輾轉相續就帶動了輪迴,使得我們的生命一直在流轉、讓我們的心一直在外流浪,忘失本心!
淨界法師在釋文《法華》時曾經說到,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是佛陀成佛的正因 - 中道的智慧。藉由中道智慧來帶動六度的事修,最後成就的是佛的功德!
再則,《法華經》 - 「方便品」講到我們一念心性具足「十如是」,我們的內心狀態決定了未來的果報。「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
當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要成佛、度眾生時,我們就需要開始用佛法界的十如是去觀我們內心的相狀。所謂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我們學習用佛的十如是去熏習真如(真如受熏),讓它最後變現佛法界的果報讓我們受用。這是「心作心是」的意思。
◉ 「如是相」
淨界法師說,表現在外的是「相」、「相狀」。天台智者大師把十法界分成四個部分:1)苦惱相-三惡道的相狀,2)安樂相-三善道的相狀,3)涅槃寂靜相-二乘的相狀,以及4)悲智雙運的相狀-佛菩薩法界。
◉ 「如是性」
「性」是指隱藏在內的思想。一樣分成四種:1)增上惡念(三惡道)、2)增上善念(三善道、人天種性)、3)出離心(二乘種性)、4)菩提心(佛菩薩、菩薩種性)。
◉ 「如是體」
「體」是「相」跟「性」結合後的生命、五蘊的自體:
1)三惡道-摧折、痛苦身心的五蘊
2)三善道-安樂的身心
3)二乘人-素法身(意指空蕩、寂靜的法身)
4)佛陀-無極妙法身(一念的清淨心、無量的功德莊嚴)
◉ 「如是力」
生命主體有潛在的功能、潛在的種子:
1)三惡道-因業力而招感各種苦受
2)三善道-能夠護持五戒十善,堪任法器
3)二乘人-能夠作為出離三界的道器
4)佛菩薩-具有無量的四弘誓願
◉ 「如是作」
遇緣後,潛在的功能、種子顯現出身口意的造作:
1)三惡道-以身口意造作惡業
2)三善道-所作所為能用來「止惡行善」
3)二乘人-為了要達到涅槃的境界,精勤修習三十七道品
4)佛菩薩-以六度萬行度眾生
◉ 「如是因」
「如是作」以後會成就各種不同的因種:
1)三惡道-因為造作有漏的惡業,所以遭受惡報的原因
2)三善道-行善業是日後有善報的原因
3)二乘人-具有無漏的正智
4)佛菩薩-以不可思議的智慧莊嚴做為未來果報的業因
◉ 「如是緣」
「緣」指的是助緣,種子遇到不同環境的熏習而增長:
1)三惡道-愛、取等各種的煩惱成為有漏惡業形成的助緣
2)三善道-助長善業形成的助緣
3)二乘人-有種種的善緣做為增長道業的助因
4)佛菩薩-以種種福德莊嚴做為增長道業的助緣
◉ 「如是果」
因緣和合所產生的結果:
1)三惡道-多欲眾生受地獄之身,見種種刑具而生起愛染
2)三善道-能夠在運任自在中產生善心
3)二乘人-以各種的善因善緣而修成四沙門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4)佛菩薩-以殊勝的業因還有助緣而證得菩提的果(成佛)
◉ 「如是報」
「報」指的是果報的受用:
1)三惡道-多欲的眾生會墮入地獄,受鐵床銅柱的苦報
2)三善道-因為造了善業,所以得人天的果報
3)二乘人-因為造了善因善業,所以已經斷了三界內的分段生死,進而招感三界外的變易生死
4)佛菩薩-證入究竟解脫而成就大涅槃
◉ 「如是本末究竟」
從最初的「相」到最後的「報」,彼此之間互相相應。有什麼樣的「相」就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
我學習用「一心三觀」的「空觀」來讓自己「返妄歸真」,用「假觀」、佛菩薩的「十如是」和「六度」來開顯自性本具的佛的功德莊嚴,進而利他。
洗滌瞋心,返妄歸真(從假入空-成就清淨心)
當我立下菩提願,誓願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時,恢復本來面目,並且安住是首要的任務。以往因妄而生的雜染相,透過佛陀所教的法去洗滌、抖落這個塵埃,讓攀緣的心回到它的本來面目-不生不滅的心。然後,再用「假觀」去借相修心。亦即,提起「一心三觀」的理觀智慧:即空、即假、即中。這是淨界法師在《楞嚴經》裡講的 「不迷」的觀照力,生起智慧的觀照。用「空觀」破除如夢如幻的妄想、空掉瞋心/憤怒的情緒,讓心回到清淨的狀態並且安住。再用「假觀」來建立我們想要開顯本自具足的萬德莊嚴的目標~即假。我們觀「即空」時,成就清淨心;觀「即假」成就的是菩提願。清淨心和菩提願是「成佛的法華」的兩大核心、兩大實法,也是「一心真如」的內涵~「即中」。
用「即空」- 觀一切法空來洗滌瞋心,返妄歸真。一切法是「唯心所現」、是我的一念無明妄動以後而有的,萬法沒有真實不變的體性。透過向內觀照我的真如本性本來清淨,用空觀照了一念心性「隨緣不變」之體,止息妄想、止息負面情緒,離相清淨,成就清淨心,然後安住!這部分呼應了弘經三軌裡的「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淨界法師說,我們站在無所得的心,用「無我」、「無我所」的清淨心來安住。
歷事練心,開顯真實(從空出假-行菩薩道)
安住清淨心之後,用「假觀」來執持一切的法,行六度,往圓滿菩提願的方向前進 ~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
在行菩薩道、行六度法門之前,淨界法師說,我們必須先具備「菩提心」和「空正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具足這兩項條件以後,我們的「布施」就不單單只是一個善法,而是「布施度」~它能形成一種把我們帶往佛道的力量,帶我們到達彼岸。
另外,佛陀在《法華經》裡告誡資糧位菩薩、理觀基礎尚未堅固的初發心菩薩們,我們目前還沒有資格「正行」六度,因為凡夫或多或少都會落入因緣福報的執著。但是,「兼行」六度是可以有條件的開放,當我們理觀智慧具足時。此時,我們依止大慈悲心,透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還有智慧來啟動、成就內心的六度的善根,但不執著於福報相。
以「即假」開顯真實:用「假觀」來觀照、照了我們的心性「不變」、但是有「隨緣」的妙用 - 從空出假,行菩薩道。雖然一切法空,但是,每一個如夢如幻的法都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我們可以「借假修真」、「借相修心」 - 假借外境來歷事練心,用六度來開顯我們一念心性本來就具足的功德:
◉ 布施
「入慈悲室」~當我發起廣大的菩提願時,我依止的是佛陀的大悲心,為利益眾生故,以無所得的心去行布施度:布施我的創意想法、文字,也布施掉我的瞋心。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曾接受過學術倫理的訓練,所以,我帶著謙卑、利他的心,布施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技巧,在因緣具足時、潛移默化間示範學術倫理的規範。
◉ 持戒
透過理觀智慧戒「瞋心」,不讓自己因生滅變化的境緣而迷真起妄,生氣、憤怒。再則,嚴持四根本重戒(不殺、不盜、不婬、不妄),並在遇境逢緣時,身口意不要亂動。這部分屬於倓虛老和尚六字真言裡的「不動」。
◉ 忍辱
「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我提醒自己,時刻著上如來的「柔和忍辱衣」。對於他人在尊重智慧財產權上的疏忽,不論是有意、還是無心,我練習讓自己不跟外境起舞,安忍不動。
淨界法師在《楞嚴經修學法要》裡提到一個觀念,他說我們的一念心本來就具足過去、現在、未來。當我們遇到事情、遇到逆增上緣時,如果選擇忍辱、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我們來生是莊嚴的。法師的法布施呼應著《法華經》的核心義理之一 - 「本自具足」。也就是,我們一念心性本來就具足萬德莊嚴,只是因為無明妄動而被染上了灰塵。當我們要擦去灰塵時,可以假借忍辱(對於外境的安忍不動)來開顯本具的萬德莊嚴。
接著,法師也提到,當我們的理觀、內觀力越強時,對於外境安忍不動的力量也會越強。這番提醒也點出了「精進」還有「智慧」的重要性。
◉ 精進
佛陀說「正行」六度還不是我們凡夫能夠做的事,應該把「正行」放在受持、讀誦、解說和書寫《法華經》的精進與事修上。再則,十方諸佛能夠成佛一定是從理觀下手,有了理觀智慧和精進力,我們才有可能破無明、證法身(摘要自淨界法師釋文《法華》的講記)。佛陀在「從地湧出品」也提到了大菩薩們的精勤精進:
「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樂於修學諸佛之法,專一其心的精進,好樂讀誦大乘經典,追求最究竟的佛的智慧。
◉ 禪定
淨界法師說,六字真言裡的「不取」是屬於禪定的一種安住。在歷緣對境時,不取著因緣生、因緣滅的假相。而禪坐的事修是幫助我們安住的一種修行方法,極為重要!
◉ 智慧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布施)、尸羅波羅蜜(持戒)、羼提波羅蜜(忍辱)、毘梨耶波羅蜜(精進)、禪波羅蜜(禪定),除般若波羅蜜(智慧),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法華經》 - 「分別功德品」
經文要義大致上是說,假使有一個具足大乘善根的人,他廣修前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也發了菩提心、受菩薩戒。但,因為沒有學習《法華經》,缺乏向內觀照的智慧,無法直下承擔我們的心和諸佛菩薩的心是一樣清淨、一樣具足無量的性功德。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即使修了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意指非常非常久的時間)的事修功德,還比不上「一念信解」、智慧觀照的功德。淨界法師強調,「一念信解」是「相信諸佛所證的法身就是眾生本具的心性,所謂自他不二。我們這一念心跟佛陀的心本質是一樣的,只是作用不同而已」。
「一念信解」後的「本自具足」體會
去年底的一個因緣,讓我深刻反省、也懺悔當時為什麼沒有把佛陀的教誨放在心裡、落實在歷緣對境上,反而是讓自己迷真起妄,離家甚遠呢?在哭過、沮喪過之後,我憶起了「一念信解」的經文內容。當時,有如當頭棒喝般地點醒了夢中人。一念之間,從那時候開始,我告訴自己,無限的創意與能力是我自性本來就具足的,不要擔心他人比較、仿效或是偷走。此後,我帶著這一念的信解與信心做該做的事,認真但不執著執取於結果,隨順因緣。信解之後,真如的回報是有感的顯發著,比如說,在我製作各式文宣、用文字做禪修課的作業時,過程中,常常會有非預先計劃好的資源、想法進來。在做飯、騎車、起床時的靈光一現,往往讓最後的產出比我原本計畫、規劃的內容還要豐富、精彩。我想~這應該也是「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的真實意涵吧!
《法華經》所講的不思議境,難思難議!也因此,佛陀告誡藥王菩薩「此經是諸佛祕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假如有緣能修習此經,那代表過去世曾經種下了大乘的善根。這一世再來時,且再續這一份法緣,勤修精進,讓「成佛的法華」引導我們往成佛的目標前進,圓滿自利利他的菩提心願!
補充說明:
大正老師說,不同法師對於「十如是」有不一樣的詮釋,請選擇相應或是能說服自己的說法即可。
參考資料:
1)《楞嚴經》、《法華經》以及淨界法師釋文這兩部經典的講記
2)「十如是」 https://ftp3.budaedu.org/ghosa3/C038/T043U/ref/T043U_06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