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知識專欄 > 《玄魁居士.筆墨趣致》
文章分類Article
2025年歲次乙巳血月3/14登場!
相片捃集於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玄魁子敬題
血月天文審視耽,勝景難逢靜悟參;
局勢紛爭傳說測,迷濛始信吉凶談。
2025年即將迎接兩次宇宙奇景「血月」,首次於3月14日情人節當天,雖然台灣無法親眼欣賞,待今年第二次之9月8日吉旦,則能親睹紅色暈染之「血月」佳景。「血月」,並非月亮真正變成血紅色,乃「月全食」之天文現象,由於月亮呈現紅銅色光輝,故稱:「血月。」係地球恰好移動至太陽與月亮之間,聯成一線,地球影子完全覆蓋月球,阻擋直接之陽光照射也。古老傳說與經典記載中,血月總伴隨著神秘而莊重之氣息。每當血月升起,吾曹彷彿能感受無形之力量於悄然湧動,它既代表某種預示,又似乎承載某種禁忌!
此獨特之現象,不僅激發無數文人墨客或學者方家之詩意情懷!考於歷史之長河中留下諸多深刻印記,從古籍文化探索,將血月視瞻不祥之兆。唐朝國師李淳風通過深入研究與推理洞悉,血月之出現往往預示冤案之發生,甚至意味災難降臨襲擊之象也。
旋以,民間更有「血月見,妖孽現」之說法流傳,探索此現象之敬畏與恐懼。古人則以月亮顏色之變化預示世間之吉凶禍福,故云:「月若有異,必生禍殃;青者,飢而憂;赤者,戰或兵;黃者,德暨喜;白者,旱與喪;黑者,病且歿。」佛典《大正藏經》:「若有國界日月薄蝕,或五星失度形色變異,或妖星彗孛陵押王者貴人命宿,或日月虧損于本命宮中,或遭大疫疾病流行鬼神暴亂,異國兵賊侵略國人。」觀此記載,表明古代對血月現象之深深敬畏與不安。
同時,《聖經啟示錄.第六章.第12節》:「揭開第六印之時候,我又看見地大震動,日頭變黑像毛布,滿月變紅像血。」展讀聖經,亦描繪血月出現之場景,與基督殉難時之地動山搖,日暗月紅相呼應,讓吾曹增添對此神秘感與敬畏之情愫矣!
若探公元498年歲次戊寅5月18日,南北朝時期之南朝齊明帝永泰元年四月,歷經血月現象,此次血月亦中國歷史上血月確定之記載,血月現象發生三天之後,大司馬王敬則開始造反。吾考:王敬則,南朝.劉.宋及南齊將領,臨淮郡射陽縣人,僑居於晉陵郡南沙縣。曾先後參與行刺宋前廢帝及宋後廢帝之行動並獲得成功,亦為蕭道成建齊而盡力,終成南齊開國元勳。齊明帝時期官至大司馬,然而因明帝猜忌,被逼倉卒起兵,失敗遭戮殺之。
公元499年歲次己卯9月6日,離上次血月經壹年之後,血月再度降臨,則於當天,起兵造反之始安王蕭遙光兵敗身亡,對蕭遙光而言,實乃大凶之兆。關於血月記錄於史書中出現,長此以往之後果,則統治者開始結束自己嚇自己之過程,逐漸習以為常,莫將血月與兵變、民變、改朝換代、自然災害等,災難相聯繫,卻莫牽強附會也。
爰以,崇禎甲申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下北京城,明朝末代皇帝走投無路,將自己之生命結束於煤山之一棵歪脖樹下。此類說法,或許無限接近大眾耳聞之言論,依史學家研究,關於崇禎皇帝自縊而死之位置,卻是眾說紛紜。玄魁捃集十篇,諸多類書籍顯示,聊供參考:明末清初無錫人-計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丁未五鼓,上御前殿,與二人手自鳴鐘集百官,無一至者。手攜王承恩,入內苑,登萬歲山紅閣,自經於亭下海棠樹下,太監王承恩對面縊死。」官府修編《明實錄.崇禎實錄.卷十七》:「散遣內員,攜王承恩人內苑,登萬歲山之壽皇亭。俄而上崩,太監王承恩,亦自縊從死焉!」
明. 馮夢龍 《甲申紀事》,載云:「二十二日,賊搜得先帝遺弓於煤山松樹,與內監王承恩對面縊焉!左手書『天子』二字,身穿藍袖道袍、紅褲,一足穿靴,一足靴脫,發俱亂。」明末清初李清《三垣筆記》,亦書:「喚內官王承恩著靴,帶同內官數十人,繞城奪門不得,歸,遂同承恩對縊煤山古樹下。」《中國名勝詞典》,載曰:「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拂曉,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倉惶出逃,在煤山東麓之一棵槐樹上自縊身死。」
清.宋起鳳《稗說.卷四》:「萬歲山,又名:「煤山。」居禁城之北,……,建亭於山麓之中,額曰:『萬壽。』地平坦,可以馳射,先朝列廟無有幸者,獨思宗歲常經臨焉!上每御是地,輒遣禁軍操演,以觀其技。……,上殯天日即在萬壽亭中。」清代.谷應泰 《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九》:「遂仍回南宮,登萬歲山之壽皇亭自經。亭新成,所閱內操處也,太監王承恩(明末宦官)對縊(殉主自盡)。」清. 鎖綠山人 《明亡述略》:「丁未,內城陷,帝崩於西山。」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流賊傳》:「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鳴鐘集百官,無至者,乃復登煤山,書衣襟為遺詔,以帛自縊於山亭,帝遂崩。」明末清初錢倁軹《甲申傳信錄.卷一》:「上愴懼還宮,易袍履,與承恩走萬壽山,至巾帽局,自縊。大明大行皇帝於崇禎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夜子時。龍馭上殯。九門提督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承恩隨駕入巾帽局自縊。」
蓋明朝萬歲山即煤山(係今景山,位於北京故宮北面),故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說法,幾乎無可辯論,亦合乎情理。但到底上吊所選之大樹,卻成後世文人捉摸不透之疑題,海棠樹、松樹、槐樹,咸有提及,亦當下困擾眾儕學者千年謎案之一。
公元1863年5月23日,清同治二年歲次癸亥,亦發生血月,對洪秀全而言,局勢變得極危險,當屬凶兆。對大清朝以述,圓明園(宮殿頗有雄偉之建築,如住宅、廟宇、戲樓、市肆、藏書樓、船塢、……等)甫遭回祿之災兩年有餘,亦未必吉利。公元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叛起,庚子國難年5月15日,血色月亮從天上觀瞻大清地面上之暴行,頗多文人皆記錄親睹血月之過程。時至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歲次辛亥之十月初,京津附近,每晚月亮初升時之顏色,咸屬「月赤如血」,未經數日,南方傳遞消息,武昌起義爆發革命。
若根據臺灣中央氣象署報導說明,「月全食」之過程可依序分7處弗同階段:
半影食始:月面與地球之半影區第一次外切,半影食開始,月面稍微變暗。初虧:月面與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偏食開始,月面開始出現缺角。食既:月面與地球本影第一次內切,全食開始,月面呈現暗紅色。食甚:月面中心與地球本影中心最靠近之時候,就是掩食程度最大之時刻。生光:月面與地球本影第二次內切,全食結束,月面缺角逐漸縮小。復圓:月面與地球本影第二次外切,偏食結束,月面弗再缺角。半影食終:月面與地球半影第二次外切,半影食結束。
固知由於古代受限於科學技術之缺乏,血月于古代弗吉利之象徵,通常伴隨禍亂,譬如:荒,戰,冤,邪等,畢竟皆屬民間口口相傳之傳說,真實性卻無從考證,僅於部分書中有記載月圓之夜出現血月,屬大凶之兆,此恐迷信者偏頗管窺之見!
此獨特之現象,不僅激發無數文人墨客或學者方家之詩意情懷!考於歷史之長河中留下諸多深刻印記,從古籍文化探索,將血月視瞻不祥之兆。唐朝國師李淳風通過深入研究與推理洞悉,血月之出現往往預示冤案之發生,甚至意味災難降臨襲擊之象也。
旋以,民間更有「血月見,妖孽現」之說法流傳,探索此現象之敬畏與恐懼。古人則以月亮顏色之變化預示世間之吉凶禍福,故云:「月若有異,必生禍殃;青者,飢而憂;赤者,戰或兵;黃者,德暨喜;白者,旱與喪;黑者,病且歿。」佛典《大正藏經》:「若有國界日月薄蝕,或五星失度形色變異,或妖星彗孛陵押王者貴人命宿,或日月虧損于本命宮中,或遭大疫疾病流行鬼神暴亂,異國兵賊侵略國人。」觀此記載,表明古代對血月現象之深深敬畏與不安。
同時,《聖經啟示錄.第六章.第12節》:「揭開第六印之時候,我又看見地大震動,日頭變黑像毛布,滿月變紅像血。」展讀聖經,亦描繪血月出現之場景,與基督殉難時之地動山搖,日暗月紅相呼應,讓吾曹增添對此神秘感與敬畏之情愫矣!
若探公元498年歲次戊寅5月18日,南北朝時期之南朝齊明帝永泰元年四月,歷經血月現象,此次血月亦中國歷史上血月確定之記載,血月現象發生三天之後,大司馬王敬則開始造反。吾考:王敬則,南朝.劉.宋及南齊將領,臨淮郡射陽縣人,僑居於晉陵郡南沙縣。曾先後參與行刺宋前廢帝及宋後廢帝之行動並獲得成功,亦為蕭道成建齊而盡力,終成南齊開國元勳。齊明帝時期官至大司馬,然而因明帝猜忌,被逼倉卒起兵,失敗遭戮殺之。
公元499年歲次己卯9月6日,離上次血月經壹年之後,血月再度降臨,則於當天,起兵造反之始安王蕭遙光兵敗身亡,對蕭遙光而言,實乃大凶之兆。關於血月記錄於史書中出現,長此以往之後果,則統治者開始結束自己嚇自己之過程,逐漸習以為常,莫將血月與兵變、民變、改朝換代、自然災害等,災難相聯繫,卻莫牽強附會也。
爰以,崇禎甲申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下北京城,明朝末代皇帝走投無路,將自己之生命結束於煤山之一棵歪脖樹下。此類說法,或許無限接近大眾耳聞之言論,依史學家研究,關於崇禎皇帝自縊而死之位置,卻是眾說紛紜。玄魁捃集十篇,諸多類書籍顯示,聊供參考:明末清初無錫人-計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丁未五鼓,上御前殿,與二人手自鳴鐘集百官,無一至者。手攜王承恩,入內苑,登萬歲山紅閣,自經於亭下海棠樹下,太監王承恩對面縊死。」官府修編《明實錄.崇禎實錄.卷十七》:「散遣內員,攜王承恩人內苑,登萬歲山之壽皇亭。俄而上崩,太監王承恩,亦自縊從死焉!」
明. 馮夢龍 《甲申紀事》,載云:「二十二日,賊搜得先帝遺弓於煤山松樹,與內監王承恩對面縊焉!左手書『天子』二字,身穿藍袖道袍、紅褲,一足穿靴,一足靴脫,發俱亂。」明末清初李清《三垣筆記》,亦書:「喚內官王承恩著靴,帶同內官數十人,繞城奪門不得,歸,遂同承恩對縊煤山古樹下。」《中國名勝詞典》,載曰:「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拂曉,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倉惶出逃,在煤山東麓之一棵槐樹上自縊身死。」
清.宋起鳳《稗說.卷四》:「萬歲山,又名:「煤山。」居禁城之北,……,建亭於山麓之中,額曰:『萬壽。』地平坦,可以馳射,先朝列廟無有幸者,獨思宗歲常經臨焉!上每御是地,輒遣禁軍操演,以觀其技。……,上殯天日即在萬壽亭中。」清代.谷應泰 《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九》:「遂仍回南宮,登萬歲山之壽皇亭自經。亭新成,所閱內操處也,太監王承恩(明末宦官)對縊(殉主自盡)。」清. 鎖綠山人 《明亡述略》:「丁未,內城陷,帝崩於西山。」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流賊傳》:「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鳴鐘集百官,無至者,乃復登煤山,書衣襟為遺詔,以帛自縊於山亭,帝遂崩。」明末清初錢倁軹《甲申傳信錄.卷一》:「上愴懼還宮,易袍履,與承恩走萬壽山,至巾帽局,自縊。大明大行皇帝於崇禎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夜子時。龍馭上殯。九門提督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承恩隨駕入巾帽局自縊。」
蓋明朝萬歲山即煤山(係今景山,位於北京故宮北面),故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說法,幾乎無可辯論,亦合乎情理。但到底上吊所選之大樹,卻成後世文人捉摸不透之疑題,海棠樹、松樹、槐樹,咸有提及,亦當下困擾眾儕學者千年謎案之一。
公元1863年5月23日,清同治二年歲次癸亥,亦發生血月,對洪秀全而言,局勢變得極危險,當屬凶兆。對大清朝以述,圓明園(宮殿頗有雄偉之建築,如住宅、廟宇、戲樓、市肆、藏書樓、船塢、……等)甫遭回祿之災兩年有餘,亦未必吉利。公元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叛起,庚子國難年5月15日,血色月亮從天上觀瞻大清地面上之暴行,頗多文人皆記錄親睹血月之過程。時至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歲次辛亥之十月初,京津附近,每晚月亮初升時之顏色,咸屬「月赤如血」,未經數日,南方傳遞消息,武昌起義爆發革命。
若根據臺灣中央氣象署報導說明,「月全食」之過程可依序分7處弗同階段:
半影食始:月面與地球之半影區第一次外切,半影食開始,月面稍微變暗。初虧:月面與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偏食開始,月面開始出現缺角。食既:月面與地球本影第一次內切,全食開始,月面呈現暗紅色。食甚:月面中心與地球本影中心最靠近之時候,就是掩食程度最大之時刻。生光:月面與地球本影第二次內切,全食結束,月面缺角逐漸縮小。復圓:月面與地球本影第二次外切,偏食結束,月面弗再缺角。半影食終:月面與地球半影第二次外切,半影食結束。
固知由於古代受限於科學技術之缺乏,血月于古代弗吉利之象徵,通常伴隨禍亂,譬如:荒,戰,冤,邪等,畢竟皆屬民間口口相傳之傳說,真實性卻無從考證,僅於部分書中有記載月圓之夜出現血月,屬大凶之兆,此恐迷信者偏頗管窺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