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Article
《法華經》-「無所得,亦無所不得」篇

分享人:玲妙
一位中年父親辦完小女兒的出院手續後,手裡拿著一包衛生紙,示意要我收下。他說「今天要出院了,沒有用完的物資就留給你們」。第一時間,我微笑謝謝他的好意,同時也提議「要不要擺在廁所裡,讓大家一起使用呢?」聽聞的當下,這位父親立馬回應著「啊,他們都會“黑白用”啦!」那時,我感受到他希望我收下的心意。
看著他們離開的背影,我納悶許久:為什麼這位大哥選擇把衛生紙留給我們~一個從未跟他寒暄、聊天的病人家屬,以及掛病號的梅子呢?在那兩天的相處裡,雖然同處一室,但唯一一次有語言上的交流,是我帶著梅子要去病房外走走時,他剛好要進門。這位父親主動把厚實沉重的病房門開到了最極限,並且禮讓推著點滴架的我和梅子先行。當時,我微笑點頭跟他說了聲「謝謝,謝謝~」。
前一天傍晚,他的小女兒因為流感需要進一步檢查而住進了病房。時而安靜、時而發出聲響的她,讓這位父親覺得或有打擾。當他用著些微歉意的口吻在跟鄰床小病人的阿嬤聊天時,他說起了家裡的故事,提到了前些時候孩子的精神狀態不太穩定。雖然隔著一張病床、隔著層層的布簾,但這位父親略帶無力感的說話語調依然清晰。當下,我在心裡傳遞了一個深深的祝福,祝禱小女孩能平安健康的長大。
或許~是微笑點頭的舉動(身)讓他覺得我和善有禮貌;或許~是我說謝謝的音聲(口)讓他覺得熟悉有親切感;但,也或許~是我默默為孩子祝禱的心意(意),在無形中形成了一個慈心的迴圈。他並不知道我為孩子祝禱,但是,當他進入或是親近這個無形無相的迴圈時,帶動了他內心本具的慈愛,進而用贈予未用完物資的方式體現。
用一心三觀偏「即空」的角度去詮釋我所遇之境時,「無所得的因」成就了「無所不得的果」。但,這樣的解讀並不究竟!如果以《法華經》的核心思想「即中」、從一念心性的角度,在我們依止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的前提下而行六度時,「無所得」亦「無所不得」!這是佛陀宣說一佛乘的中道實相究竟義。歷緣對境時,我們只是假借外境來開顯一念心性本來就具足的功德~無所得,亦無所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