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Article
《法華經》 - 「那一道光明」篇
.jpg)
分享人:鳳玲
佛陀的那一道光明
佛陀在講《法華經》之前,先從白毫放大光明(此土六瑞),再從光明當中顯現十法界的因緣果報相狀(他土六瑞),那一道光明是整個《法華經》的核心思想,為修行的安住處、所觀境,為十法界的共同基準平台。
那一道光明就是能觀的智慧,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
感恩佛陀一佛乘教法,先以各種方便善巧開權顯實(佛陀的智慧),引領不同根器眾生會三歸一走向皆可成佛的道路上;再顯示佛陀本地風光,遠在無數劫前早已成佛,涅槃只是為度化眾生的示現,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各大菩薩們示現廣度眾生各種表法:常不輕菩薩破我慢、藥王菩薩精進、妙音菩薩智慧、觀音菩薩慈悲、普賢菩薩行願。
眾生都有摩尼寶珠、多寶如來也都在眾生的本性裏,一切眾生本具佛性、皆可成佛。
妙因妙果不離一心,以《法華經》那一道光明來強化心力,依止四安樂、修學五種行,以成就四法。
大正老師8/9禪修課說了一個譬喻故事:
一個媽媽為讓未成年的孩子打工磨練,拜託鄰人公司錄用孩子,孩子的薪水由媽媽來提供。打工一個月後,媽媽從孩子零用金存摺提出交給老闆來發薪,孩子將薪資交給媽媽後,再存入孩子零用金存摺。
老師接著提問幾個問題,引領漸進思惟了解所蘊含的深意:
1.一切法都是內心自性本具的,以一念心的性質熏習出來自受自用,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為自己打工,存在銀行的金錢無法真正使用,需借由「修行」(經驗)熏習出來讓自己受用。
2.佛陀一開始先以安樂道(依善法而住)為方便法門,最後才開顯菩提道(依一念心性而住)、「自性本具」的真實法,「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修行有其次第。
3.一念心性的本來面目-實無所得、也實無所失,都是「自性本具」的,還沒彰顯前是隱性,彰顯後是顯性。
生命中的那一道光明
一念心性的本來面目-實無所得、也實無所失。
「本來無一物」(清淨本然)是究竟意,需透過「時時勤佛拭」的過程(隨緣意)來開顯自性本自具足(周徧法界)的一切。
老師提問~如薪水是自己的零用金提出的,會繼續打工嗎?
被老師點名為何要繼續打工,鳳玲的回答是「歷練」。
感謝老師善巧譬喻故事,回顧生命,國小童工等經驗,早忘了賺的微薄零用金花那去了,而顯現來到眼前的一切人事物,當中與人互動、做事的態度、方法所歷練的經驗值一直存於心中…
童年見貧病且行動不便的獨居長者,和幾位孩童常去關照所需;高中時參加醒新社(服務性社團)、高中畢業參加南投道場、大學青年志工培訓、後也跟著法師成立的文教協會做了20多年的菩薩志工;大學時加入校內的服務性社團(服務樂生療養院長者)、畢業後從事社工工作(2個職場26年的社工);109年罕病大復發而行動不便、陷入低潮,111年初踏進慶雲教室大正老師的初階課程開始轉化生命,《楞嚴經》、《法華經》的經典學習,「那一道光明」照了心中,明白了且感恩來到眼前-唯心所現「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的一切人事物, 家人、同事、善知識、善友;學佛道場、志工、職場社工及罕病所帶來的歷練,都是來讓自己看見、撥掉鏡子上的灰塵、去除黏膠,讓自己自受自用、為自己成佛而準備的。
舉例~做了20多年的助人社工,自己成為自己最大的自受用者;辦理社區預立醫療活動,廣結善緣也學習以捨心來放掉執著,為自己臨終那一刻做準備。
感恩大正老師引領淨界法師的《楞嚴經》、《法華經》經典學習,感謝讀書會共學的善知識、善友們,期許自己於生活中歷練時,將那一道光明常攝於心,「安住清淨心、觀照十如是、發起菩提願」,發起廣大的菩提願,借境來開顯自性中本具的六度波羅蜜,而實無眾生可度,所度的都是自己,自受自用、無所得、也無所失。
2025/09/03 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