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瑜伽】專欄 好好去愛



你是否曾想過,幸福的關鍵是什麼?是財富、名聲,還是成就?哈佛大學的一項長達85年的研究——「成人發展研究」或許能給出答案。

這項研究從1938年開始,追蹤724名來自不同背景的男性,包括哈佛大學生和波士頓貧民區的青少年。隨著時間推進,研究範圍擴展到他們的配偶和後代,涵蓋超過1,300人。研究的結論出人意料: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幸福和健康的關鍵。穩定、充滿愛與支持的關係不僅能提升生活滿意度,還能降低壓力、延緩衰老,甚至影響壽命。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關係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量。一段真正充滿信任與關懷的關係,比一大群疏遠的朋友更重要。這項研究還揭示,孤獨對健康的影響堪比吸菸或酗酒。那些與人建立深厚情感聯結的人,更容易在逆境中找到力量,並保持積極心態。這些發現提醒我們,愛是人類最渴望獲得的幸福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我們如何愛與被愛。

每個人都需要愛,也需要被愛。愛與情感上的滿足,是我們靈魂深處最強烈的需求。但世間的愛永遠無法滿足我們。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這個世界的愛有兩個限制:

一是,有條件。這個世界的愛總是伴隨著期待和挫敗。

有時人們愛我們,是因為他們對我們有所期待,並非因為我們真正的樣子。他們喜歡我們、跟我們靠近,建立關係的基礎是我們是否符合他們的期望。很多時候,他們愛的是自己的投射、想像與需求。

有條件的愛,無論那是什麼,如果對方的期待沒有被滿足,或者即便只有一點未能達到,就可能出現變化當然,我們也可能就是那個設定條件,框架自己也框架別人的人。

這個世界對愛的另一個限制就是,既使存在無私的愛、甜美的關係,但時間最終會帶走其中的一方,徒留思念。

有時當人們無法從人類那裡獲得愛時,會轉向與動物建立連結,或者轉而依附於物品。你可以看看自己周遭、你的房間、你的空間,有哪些是生活必須物品?哪些是情緒安慰和想像需要的物品?

渴望擁有不是必須的物品?因為我們在尋找愛的滿足,可以控制和享受的感覺。為什麼我們渴望權力與控制呢?這些不過是對愛的渴求未被滿足而轉化出的欲望。我們想要控制,也是希望能從某處榨取些許快樂、滿足與自我認同。

然而,真正得到愛的人,不會成為權力的狂熱者、也不會過度追求物品。靈性導師聖Radhanath Swami說:「物品是用來使用的,而人是用來愛的。」只不過在今天這個混亂的世界裡,我們卻愛物品,並利用人來獲取那些物品。

電影「一代宗師」有一段經典台詞,「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相遇是緣分,緣份來自輪迴中的業力,而業力,則是受心中的慾望所驅動。

今生的我們早已忘記前世許下的願望,但未竟的情感與心念成為驅動力,將我們牽引至同樣的故事裡,在輪迴命中注定般的牽絆彼此。當然,這樣的牽絆,也包括放不下的負面情緒。可以是善緣,也可以是惡緣。情感本身無過錯,錯的是我們沒看懂自己執著的心念。輪迴中沒有真正的圓滿,與其糾結緣分的起伏,不如從根本搞懂自己以及這個物質宇宙的規矩。

在有人生使用說明說之稱的瑜伽聖典《博伽梵歌》中,至尊人格首神Krishna告訴我們:「有兩類生物,會犯錯的和不犯錯。物質世界中所有的生物都是會犯錯的,靈性世界裡所有生物都被認為是不犯錯的。」(BG 15.16)

靈性導師聖帕布帕德說,人來到物質世界短暫停留後便離去,卻愚蠢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宰,把一切都弄得錯綜複雜,總給自己惹麻煩。把人綑綁在這個物質世界裡的,正是家庭、社會和國家情感產生出的這些虛幻關係。

之所以是虛幻關係,是因為這些關係源於對身體的認同和慾望,具有相對性,而且不長久。如果你能體悟這一些,你會發現世事無常的背後,藏著通往永恆的線索。你將能在心中體悟慈悲與關懷,體驗到神的愛。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為了覺悟自我」我們因此能夠好好去愛,好好珍惜、好好道別。感謝與祝福。


★完整內容歡迎收聽Podcast「因為愛,所以幸福」
【心靈瑜伽】36. 好好去愛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為了愛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692s1my00oo01ub3aodgvsk/platforms

按下連結按標題下第一個FirstoryAPP→按下Play即可收聽

關於 羅莎瑞妮 (Rasarani)
擅長透過基於身心學(Somatics)之身體律動、瑜伽及靜心引導多面向地協助從動中探索從靜中覺察增進個人意識與身心的整合與轉化多次前往印度修習奉愛瑜伽哲學喜愛分享瑜伽靈性生活與梵唱,並獲印度Mayapur高等教育學院授予Bhakti-Sastri學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