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佛陀說:「外境是鏡,內心是影。」

法語薪傳(第一百一十五篇)
作者:陳大正老師
日期:2025.07.30
師生問答:
問:
最近少林寺住持,因為各種的違法被抓,這讓我身邊本來不信佛教的朋友更加的對佛教產生排斥和負相的看法。連我自己有時候也會思考,為什麼學習佛法的人,而且已經坐在這麼高的位置上,還會做出這種違反戒律的行為,我們這些學佛的人又該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及自處?

答:
我們首先要清楚「佛法本身」與「持佛法之人」是不一樣的。
佛陀所傳下的法,是一種對生命真相的覺照,是教人斷惡修善、離苦得樂的清淨之道。但承載佛法的人,畢竟還是「人」,不是佛。只要還在輪迴中,只要還有我執貪瞋,就都有迷失的可能。

少林寺住持的行為,固然令人遺憾與痛心,但那不是佛法錯了,而是那個人失去了正念,甚至失去了自我約束的能力與誠實面對內在黑暗的勇氣。

你說他「坐在這麼高的位置上」,是的,從外相來看,他是住持、代表少林、地位尊崇。但在佛法中,外在地位並不代表內在證量。戒律中講得很清楚:「若有比丘,雖為新受,持淨戒者,應恭敬如師;若有比丘,雖為老宿,而毀戒者,不應恭敬。」

所以我們學佛,要學會分辨:
1法不等於人
2名聲不等於修持
3地位不等於證悟
當我們了解這一點,就不會因為別人的墮落而懷疑整個佛法的價值與真實性。

佛陀說:「外境是鏡,內心是影。」當我們看到別人的錯誤,最珍貴的不是去譴責或自我懷疑,而是把這件事當成一面鏡子,來反觀自己。

我們可以想想:
我是否有過小小的妥協,從不那麼清淨的動機開始?
我有沒有曾經在修行中「外表看起來很好」,但內在其實迷失了方向?
我在團體中,是否太容易把「有名有位者」當作「絕對可信的人」,而失去了自己分辨善惡的慧眼?
這些反思,不是為了責怪自己,而是讓我們在見苦時,長出更深的警覺與慈悲。

當你的朋友說:「你看,學佛的人也會做壞事!」
是的,有些學佛的人會迷失,但那並不代表佛法錯了,就像醫生會犯錯,不代表醫學無用;就像司機會出事,不代表地圖錯了。佛法從來都不是用來崇拜誰的,而是指引我們回到自己內心的光明。
我們可以溫和地表達自己對佛法的信心,但不需要強迫他人接受。我們的生活與行為,就是最好的弘法。不需要爭辯,只要我們活出佛法的清淨與慈悲,自然會讓真正想尋找內在安穩的人回來問你:「你怎麼做到的?」

我們要學習佛,不是學習佛教的樣子;我們要敬重法,不是敬重法的包裝。佛門中出現黑暗的時候,正是我們點燈的時候。
當你願意把這一份悲憫與警覺,轉為自己的修行資糧,那你就沒有白白見證這場迷失。
*圖文提供:大正老師

TOP